再谈技术与管理

停笔半年,顺带着也想了不少问题,虽然大多数还没结果。那就先讲讲有结果的事情,虽然可能也挺有争议。

这半年当中,听到很多这样的言论:“安全领域,能用技术解决的,就尽量用工具或系统解决”;“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不太适用了,现在应该是七分技术、三分管理,至少也是对半开”;“你还是要钻研技术啊,这才是立家之本,最终都是需要靠技术去落地的”,促使我重新去审视技术和管理的关系。难道我以前的认知有错?技术和管理到底是什么关系?以下是我的思考所得,说的不对之处,请多多指正。

观点一、技术和管理都是为了目标服务,在这个维度看,两者是平等的。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什么,是盈利、增长;因此所有的企业活动都应该为了盈利、增长服务,信息安全工作也不例外。据此,信息安全工作应该有自己的目标(也就是做到什么状态,才可以直接为企业的盈利和增长服务);基于目标,信息安全团队会识别&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并制订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技术措施还是管理措施,没有轻重之分,都是为了信息安全的目标服务,进而支撑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为了实现信息安全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团队应该选择投资收益比最恰当的手段,而不应该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上有所偏颇。

观点二、“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依然适用,但是要明确其内涵。

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人要有管理思维。“技术”只是支撑信息安全目标、管理思维的工具、手段之一,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我的个人观感下,至少50%的场景下不是唯一手段,甚至不一定是最佳手段。在我见过听过的中小企业信息安全工作,甚至80%都不是技术手段的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那么,什么是管理思维?我概括了如下几点:

(1)以客户为中心

信息安全团队的核心客户是谁?是老板。信息安全工作是帮谁解决问题?老板。所以安全团队要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没有私心”,做到公司利益最大化、客户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安全团队利益最大化。

有时候安全团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少、活多、杂事多而琐碎,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于是想着是不是把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扔出去给其他团队做。乍看上去,自己是轻松了、可以做更有价值的工作了,但实际上交出去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执行,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能力管理和驱动其他团队,结果反而给公司造成了一个安全的大窟窿。这就是“私心大于公心”,没有以客户为中心。

(2)找到问题的根源、确立目标并解决

信息安全工作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要善于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并予以解决。

不能说要做数据安全就上DLP,不能说因为联软的桌面管控工具不在自己手上管理、就要把它替换成奇安信的天擎,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腾讯IOA就要把现在的防病毒软件替换掉,不能说没有做统一身份管理就要上一个IAM系统,不能因为别人说趋势防病毒用的不好、不问原因的就弃用趋势,不能说别人的ArcSight用得好、我也得用ArcSight。有的人情愿天天灭火杀毒,也不愿意推动解决公司盗版操作系统泛滥、恶意软件丛生的问题。我还是那句话,在绝大多数企业里面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80%其实都是管理问题,要先找到原因,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到解决方案。找到原因之后,也不是马上定解决方案,而是要确定目标、也就是解决问题之后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和效果。我们往往在不同的方案之间难以选择,其实就是因为(1)原因没找到、没找对;(2)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要做成什么样子;(3)成本投入没有算清楚。

(3)有体系、框架和套路

信息安全体系这个东西说复杂其实一点都不复杂,不就是PDCA加上一堆控制点么,不就是一套文件体系加上执行、检查、改进么。在组织架构、流程机制上做到就是了,一点都不难。

信息安全架构和规划要提前立好,以便和管理层、团队成员统一目标、统一行动。架构就是包含了输入、输出和怎么做的方法论,而不只是应用系统架构、技术架构。具体应该包括(1)做什么;(2)怎么做(流程或者是逻辑);(3)具体工作内容、模块之间的关系。

信息安全工作(尤其是难点任务)推进的时候,也需要一些套路:首先和管理层达成一致,然后开项目启动会,然后周报月报跟踪管理,坚持做好干系人沟通,项目完成之后论功行赏(即便是个表扬,那也可以啊),再做个宣传培训让众人皆知。末了,加个审计项、定期审计,确保有效执行。

如果缺少这些体系、框架和套路,信息安全工作看着不够高大上,也很难落地。

(4)管理策略、机制流程要配合技术工具

为了解决一个安全问题,有时候既要技术工具,也要管理策略和机制流程。举个例子,为了解决互联网资产识别不全面的问题,上了一个互联网资产扫描&发现工具,但是这个工具也有所依赖啊,你得把公司互联网出口的IP地址段告诉它。那么,如果网络团队没有把互联网出口的IP地址段及时更新给安全团队,这个工具的有效性就会降低。这时,就要有配套的管理措施,保证IP地址段可以及时更新。怎么办?(1)流程上,可以在IP地址采购后加一个动作,通知安全团队;也可以在网络策略变更之后加一个自动检查动作,发现新IP地址则通知安全团队;(2)策略上,可以明确网络团队必须及时把信息及时更新给安全团队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以及达不到要求之后的罚则;(3)机制上,如果网络团队可以做到100%的及时、准确地更新信息,则给予一定的奖励。

有了以上的管理思维,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会非常顺利,技术手段的高效、严格不易出错的特性也将保障最终目标的达成。

观点三、“企业、金融企业里面,技术才是立家之本?”互联网我80%不认可。

在互联网、金融企业里面,攻防双方在技术上的对抗异常激烈,其场景与科技类企业的场景截然不同。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企业里面做安全,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说技术才是立家之本,我80%不认可。原因如下

(1)如上所说,绝大多数企业里面遇到的安全问题,80%应该都是管理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2)如果把基础工作做扎实,80%的安全风险其实是可以控制的。打好补丁和安全基线、做好安全域的隔离和访问控制、管好资产、切实做到权限最小化、减小风险暴露面,高精尖的技术可能用不到那么多;

(3)唯技术论会让信息安全工作陷入盲目追求先进技术的地步,不看投入产出比、不看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

(4)之所以同意20%,是因为无论团队leader还是成员,都必须技术功底扎实、或可以互相补足。团队leader如果只懂管理、不会做技术判断,那肯定不行;团队leader也要与时俱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攻防体系、模型理论,并为我所用。同时,攻防对抗确实有很多技术点上的较量,需要运用或探索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

观点四、“能用技术工具或系统实现的,尽量就用技术实现”。我70%不认可。

本来这个观点我很纠结,结果最近碰到的2个例子让我豁然开朗。先声明下,如下例子有虚构成分,只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的观点。

例子一:网络团队跑来跟我说,因为现在都是手工设置防火墙策略,量大耗人工、而且手工设置容易出错,要建个系统、把这个过程自动化,申请人按照模版要求填好网络策略申请,主管审批之后、网络管理员审批,然后系统到时间就下发变更任务、设置防火墙策略,并将结果反馈给申请人,既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又减少出错几率,还符合了“尽量用技术实现”的原则,建这个系统只要花10万,多么完美!我就问他们,为什么1年有2000单网络策略变更,然后巴拉巴拉讲了一堆原因;我把2000单变更申请拿过来分析,发现90%的策略变更都是用户终端访问某个业务域,再一分析,原来是网络域的划分不合理、访问控制策略不合理导致的。接下来怎么办?方案A:建个系统,把防火墙策略审批和设置自动化;方案B:调整网络域和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将每年2000单的策略变更降低到每年200单。综合比较下各自的投资收益比,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例子二:有个员工跑过来跟我说,要求提交ITIL服务请求之后增加催办功能,而且要通过邮件、短信、OA每天提醒。技术层面看,实现这个需求一点都不难,换别人转身就干了,偏巧他遇到我。我就问他:“技术实现没问题,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说我在前东家就是这样的,都是根据邮件来处理请求的,2天不处理请求要扣绩效的,咱们公司太拖沓,提交了ITIL服务请求、3天才完成,得催!我又问:“催完之后怎么办呢?如果还是3天才完成,怎么办呢?处理人为什么会3天才处理呢?3天处理是否符合我们的规范?”一下子问倒了他。我其实还有个问题没问他:“如果没有绩效、奖惩举措,催办就一定能达到你的期望吗?”

举这2个例子是想说明,如果没有搞清楚原因和目标,没有算清楚投资收益比,如果没有想好配套的管理措施,如果没有合适的文化支撑,就直接用技术方案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而且“能用技术实现就尽量用技术实现”这个提法本身就容易产生这个错误的导向。这是我80%不认可的原因。

对这个提法还是有30%认可,原因在于如果工具和系统用对地方,确实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降低失误率,而且也不是每个需求都会遇到我上面说的管理问题。比如,SIEM和SOC的合理运用,不但可以把数据、情报、日志的分析更加自动化、更加高效,而且可以通过整合多种数据源、多个相关系统,使得安全工作更加高效、有效,使得更多场景下的应对措施标准化,使得可以解放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应对复杂威胁场景中。 还有就是,研究各种对抗场景下的技术运用,确实可以很大程度地推动技术进步,攻防对抗的能力也必须在对抗中得以提升,你要是用管理手段(比如把网线拔了、强行物理隔离),看似安全,却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安全能力。

6人评论了“再谈技术与管理”

  1. 您好,对您说的好几个点的深感认同,另,在这里面看到几次绩效、奖惩的字眼,这也是目前正困惑的,我所在的算是您提到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安全的工作是有在持续推进,但对于绩效、奖惩这方面确实没办法有效地建立,一方面安全还是作为IT的一部门,另一方面是出于资金预算问题(涉及财务清算)无法建立基金,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2. 您好,对您说的好几个点的深感认同,另,在这里面看到几次绩效、奖惩的字眼,这也是目前正困惑的,我所在的算是您提到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安全的工作是有在持续推进,但对于绩效、奖惩这方面确实没办法有效地建立,一方面安全还是作为IT的一部门,另一方面是出于资金预算问题(涉及财务清算)无法建立基金,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1. 不好意思,因为没有收到邮件通知,没有及时发现您的留言。抱歉答复迟了。
      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1、为什么你希望获得绩效、奖惩手段?我推测你是希望获得管理推动力,以保证某些重点工作、项目、安全要求得到执行。
      2、你提到了“基金”,我推测是你希望建立奖励基金,以便对优秀的团队、部门、人员进行奖励。但是我不太清楚你提到的“财务清算”是个什么原因?在我认识的制造业企业中,似乎没有听说过这种原因。

      如果以上推测没错,对于你的问题,我是这么解决的
      1、首先确认你的老板(IT的负责人,以及主管IT部门的公司领导)在公司的影响力,和他对安全的重视、支持程度。
      2、如果你的老板的影响力不够,想办法一边帮助你的老板提高影响力,一方面保持或提升他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好的做法是找到一个安全和业务的结合点,并且做成功。比如说,制造业大部分要过信息安全认证,才能在获得订单时候有保证,那就迅速、高效拿下认证,并且是权威认证。这件事情就是你老板的业绩,他会提升影响力,也会开始重视安全的价值。
      如果老板的影响力够,继续;
      3、如果老板不重视安全,那就先提升他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带他出去同行交流学习,展示传递同行、同业的重大安全事件,通过内部外部的安全事件进行教育。。。反正各种办法就是了。
      如果老板重视安全,继续;
      4、你的核心目的是保障重点工作、项目、安全要求得到执行,因此“获得绩效、奖惩手段”只是你达成目的的手段。两者不可混淆。那么
      (1)找到这些重点工作、项目、要求无法得到执行的根本原因:核心干系人的意愿、资源、能力,到底是哪样不行?针对性解决。一般来说,往往是核心干系人没有认识到安全工作的价值,不知道安全能够给他带来什么价值。那就调整工作方向,先做“能够给他带来安全价值”的工作,等到他认可了,资源和能力都不是问题了。
      (2)绩效、奖惩的手段往往根据每家企业的文化决定,同时也要看时机。努力争取。
      (3)如果争取不到,换个方式。
      ···如果某个员工在安全方面干得好,你发个表扬邮件,抄送给总裁、他的老板、你的老板,然后你的老板再给他的老板点个赞,是不是“奖”?
      ···如果一个项目需要多个团队参与,各团队进展、成效不一,你发项目周报的时候,给这些团队排个名,抄送给各方的老板,是不是“奖惩”?
      ···不给绩效、不给奖惩,如果老板能给你2个人,你反正也能把活干了,行不行?
      ···没有绩效、没有奖惩资源,但是你的老板甚至大老板愿意亲自参与安全工作的决策,帮你推动工作,算不算资源?这有时比给人、给钱还管用。
      ···没有奖励资源,给惩罚的权力也可以啊。没有绩效,给绩效加减分的权力也可以啊。争取一些权力、政策,把权力用好。
      ···找机会,起个咨询项目,让第三方来帮你们说话、争取资源。
      ···这么多办法,我相信总能找到出路。
      5、如果啥都不给,那就说明你的老板、或大老板还不重视这项工作,那就回到2或者3.

  3. 甲方很多员工的“需求”都没有建立在对问题本质的分析上而盲目提出的。
    产品供应商更应该帮助客户分析问题本质,协助接口人在内部跨团队沟通,总结最佳实践,进而丰富自己的产品。

    1. 2、3年前,我提出“成熟的甲乙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其中“成熟”一词,50%说的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大概有2种状态
      (1)所谓的需求只是“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要解决某个问题”、“问题解决后达到什么状态和程度”。这个属于个人能力不足,根源在于企业对员工的训练不足,根据我的观察,非常普遍。
      (2)所谓的需求只是“单个人或单个团队角度提出的需求”,并非和干系人、领导者商讨、决策之后提出的需求。其中原因复杂。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消耗乙方的资源,需求提出后也面临很大的变更风险。
      一个成熟的甲方如果能提出成熟的需求,不但可以极大减少乙方的资源消耗,而且也将指引乙方更好地创造优秀的产品。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