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没有消息就是最坏的消息。“
“没有消息就是最坏的消息”,这句话用在情报界再贴切不过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使用语言,而语言是丰富信息的载体。在信息时代,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良好的决策体系总是能够采取相应策略,而没有消息,则意味着无从着力。而对于情报工作者而言,没有消息,就意味着没有完成情报工作,依然是个最坏的消息。
就此观点,让我们看看信息安全中的一些典型场景:
1、就信息安全工作而言,拔网线是否能够在网络战中成为制胜的招数?
拔网线,信息就此中断,入侵动作则随即被中止。听起来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招数。然而,答案恰恰是否定的,在历经了多次攻防演练后,拔网线成为了演习中防守方的绝招,然而在真实的世界,这个招数却不能使用,甚至是最坏的决策。
防守方可以通过短时间的断网,来巩固自身的防御,但很难承担长时间的“没有消息”。当前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和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经济、金融、物流,各行各业以及生活中,信息的需求无处不在。
例如,在俄乌战争中的典型被拔网线事件:2022年2月26日,美国和欧盟、英国及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的几家主要银行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而俄罗斯面对被踢出SWIFT的信息化应对则是建立自己的金融信息和支付体系外(俄罗斯银行金融信息系统,SPFS),当然被拔网线的最终应对还是业务连续性,在结算这一领域,俄罗斯还通过多元化外汇资产等方式来进行应对。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拔网线不是真实环境中的解决之道。同时,我们应注意到信息缺乏恐慌症将会长久伴随人类社会存在,上至国家、下至个人层面。
2、“网线接口在我这一侧,拔不拔我做主!”
“网线接口在我这一侧,拔不拔我做主!”,本文中拔网线是代指含义,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业务级拔网线的痕迹,这意味着拔网线还真不是防守方可以做主的事。攻击方可以在在业务层、应用层、网络层、物理层等多个层面进行拔网线。例如:网络层可以通过DoS、DDoS等手段;物理层可以采用电磁攻击手段。
事实上独善其身的网络很少存在,由于各种因素,这些网络都可能遭受技术、社会工程甚至是潜伏者的攻击。技术上的气隙攻击虽然很少应用于商业环境,但其身影却从未从政治、军事等更高层面的对抗中消失。而社会工程带来的拔网线效应,相信安全人员自震网事件发生以来,至今还挂在嘴边。而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以及遗留下的漏洞,则使得拔网线更加隐蔽、快速、持久,同时形成更高烈度的打击效果。
在真实环境中,我们需要解决的反而是被拔网线的困境。BCP(业务连续性计划)则是从整体层面解决拔网线的应对之策。相信近日在乌克兰上空赚足了眼球的starlink,会让大家若有所思吧!其影响必定深久。
3、安全设备没有发出任何告警,就是安全?
有多少网络当真是把所有的流量进行筛查,完全排除了可以流量?又有多少主机可以确保没有异常活动?安全设备没有发出告警,我们是否能确认安全防御是有效的,没有被绕过?相反,因为缺少足够的信息,我们始终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没有告警发出,恰恰是“没有消息就是最坏的消息”的另外一种表达。
笔者曾多次在安全的网络中,与安全人员共同努力,基于“我们仍然感觉有异常的存在”而尽职调查,利用情报技术,发现极其隐蔽的攻击痕迹,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其安全。毋庸置疑,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安全,但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始终在提升的过程中。
最后,“没有消息就是最坏的消息。”来自于哪位名人,我想这个灵感来自于香农的“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我们穷其所能,只是为了有适当的信息。
从信息熵的角度,最合适的信息等于信息本身承载的信息。
没有消息信息熵等于零,太多信息导致信息荣誉杂乱,过多的信息熵让判断更混乱。
当信息等于实际情况而且没有冗余,就是最合适的信息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