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度事件想到安全行业:供需关系才是产业链核心

99d6b131607344e5ba583c8ca2a7b3e6_th

热炒的百度事件占据了整个“五一”的头条,不能免俗的我也仔细看了大量的相关文章。义愤填膺有之,怒其不争有之,甚至真的很严肃地与老婆讨论了未来赚够钱了要不要移民的事情。

无论百度在此次事件中到底冤不冤,未来到底会不会有所改变,这次事件对国内互联网中的所有人(无论是网民、企业还是政府)都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或许真如耀疆总所说,这也许“真的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一个分水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篇文章里,我更想抛开百度事件的对错之分,而借助2014年TOMsInsigt的那篇《互联网黑市分析:百度竞价单页》所揭示的一些东西,来聊聊安全行业产业链的核心:供需关系。

正如这篇微信上阅读近10万的文章中所说的,“百度的平台造就了特殊的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也造就了百度。正确的去了解这个生态系统,才能认识清楚真正的中国互联网。”个人认为,百度之所以能成为BAT三巨头之一,不是因为Google被赶出了中国,也不是因为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牛逼(对于我这样的互联网小白来说,的确挺牛逼的),而是在于百度在合适的时候,用自己的搜索平台和竞价系统打通了一个多方供需关系:企业主—广告商、广告商—搜索平台、搜索平台—网民、企业主—网民。

在这个多方供需关系中,我们逐个来看一下。

(1)企业主:企业主供给的是产品和服务(无论正不正规),需求是让更多的人买我的产品和服务。这个需求可以拆分成几块来理解:一是得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卖的东西(广告,广而告之),二是让更多的人觉得我卖的东西好(效果宣传),三是引导当前有需求的用户来购买(快速定位用户和引导性消费),四是减少来自竞争对手和用户的负面影响(危机公关和商业竞争)。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要满足企业主的这些需求,企业主不但要自身过硬,有强大的技术、营销团队,还要有很强的外部力量支撑,广告商、公关公司、媒体等等。对于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主而言,尤其是类似“莆田系”这样的自身产品和服务猫腻颇多的企业来说,投入太大,产出难以预估,无法快速变现。那么有没有能很好解决这些需求的低成本+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呢?有的。强大的广告商闪亮登场。

(2)广告商:传统的广告商就是卖创意的,但是无法对前文中的广大中小企业主以能接受的价格提供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时,应运而生了电视购物。通过电视购物这个手段,传统广告商通过与电视台合作,向挠秃了头的中小企业主们提供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越做越成熟,当年大有席卷全国之势。然而就像TOMsInsigt文中所说,06年08月的禁令,让“黑五类”电视购物没法玩了。对于广告商而言,他们已经摸透了中国老百姓的“心肝脾脏腑”,正混得风生水起,这钱突然不能赚了,那个痛不欲生啊。但是,让他们回去原来那种苦逼的传统广告商生活,那是“臣妾真的做不到”。于是乎,被广电总局断了财路的广告商们,急吼吼地四处寻找一个堪比电视购物的替代性解决方案。正在此时,百度的搜索平台和竞价系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3)百度:不得不说,百度有大把的天才。这不单指的是技术层面,更多的是说在商业模式上的天才和眼光。一个恰逢其时的百度竞价排名,一下子就将急红了眼的广告商和企业主的眼球抓住了。从供需关系来看,百度提供的实际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带有公共性质的,面向全体网民提供服务的搜索引擎。二是基于这个搜索引擎衍生的网络广告等互联网产品和服务。那需求呢?百度的需求只有两个:第一是赚钱,而且要赚大钱(这个无可厚非),第二个是打倒竞争对手(也是为第一个目的服务,当时来说就是巨头Google。当然,百度已经做到了)。那么,钱从哪来呢?天才的百度想到了刚被广电总局五指山压住的广告商和中小企业主们。无论是明拍、暗拍,还是代发平台、联盟等等,百度和广告商们就像一队获取了劫掠许可证(缺乏明确的监管要求就像领了劫掠许可证)的海盗团伙,各自心怀鬼胎,却又能一致枪口对外,就像海盗打劫商船和收取保护费一样,去赚中小企业主(商船主)的钱。至于中小企业主们的钱来得干不干净,是靠贩奴还是走私,又关我何事?

(4)网民:可怜的网民啊。作为整个供需产业链的最下层,他们付出的钱是产业链中所有人的收入之源,却没有任何的话事权。对于网民而言,其实际供需关系也分两种:一是与搜索平台之间的供需,网民提供个人流量和搜索数据,需要的仅是可信的搜索结果反馈;二是与企业主之间的供需,这个就更直接了。网民提供钱,需要得到的是他臆想中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最可悲的是,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这两个供需都单方面变了味。同时,由于监管政策的缺失或难以明确,百度和广告商联手,巧妙地借助公共性搜索引擎的掩护,将自己提供的两类服务来了个深度融合,同时将网民的需求也潜移默化地揉在了一起。实际变成:网民只要一搜索相关关键词,百度+广告商+企业主就联手演一出大戏,将公共服务性质的个人搜索和广告推送做了绑定,从点击搜索那一刻开始,一步一步将网民引导到消费阶段,再大家来分成。

前面讲述的这么一大段,大家可以看到百度如何利用对互联网上的供需关系的深刻理解,打造了一个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的产业链。那这条产业链无论它黑不黑,至少来说它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商业范本(就赚到的钱来说)。那么,对我们混安全行业的人来说,有借鉴意义吗?

实际自从绿盟、启明、天融信,还有安络、卫士通、瑞星等等中国第一批网络安全公司创立至今,安全行业一直都未形成真正可以与百度竞价系统相媲美的产业链条(不单是赚到的钱,还有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高效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从供需关系来看。

安全行业的供需关系可以分为toB和toC两个主线。toC典型的就是PC终端的安全管理和杀软,当然现在还包括移动终端了。这块个人未曾深入,在此不赘述。今天主要谈谈toB,也就是政企市场这块。

政企市场这块,我们可以将供需关系方分为三大类:厂商、渠道商、客户。三者之间都存在供需关系,相互交错。大部分厂商除了供货给渠道商外,还要自己发展客户;渠道商一方面要找厂商要产品卖,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客户;客户则又要和渠道商打交道买东西,还要和厂商打交道买东西。

这种交织的供需关系与百度构架的产业链相比,导致的是厂商不能像“莆田系”专注办医院搞手术开高价药那样专注于产品和技术,渠道商也不能像百度和广告商那样,抓住用户需求入口,既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又满足厂商的卖货需求。而安全行业的客户们在厂商、渠道轮番上阵下,犹如网民一般被淹没在大量无法判断真伪的信息之中。

那,怎么建立一个良性的安全行业产业链呢?核心不在于厂商,而在于一个如果百度一样的能得到客户广泛信任,又有广泛行业厂商资源的渠道平台。

这样一个渠道平台,应是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中间层,一方面接受上游厂商的产品和技术供给,做到“良币驱逐劣币”,与优秀厂商达成紧密合作,推动统一定价、营销推广、合作分成等的落地,并引领相关技术趋势。另一方面向下游客户进行合理的引导性消费,按需提供经过渠道商融合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解决客户的实际安全问题,持续推动客户能力的提升,同时根据客户反馈结果反向进行需求挖掘和对厂商能力的考核,推动厂商侧的发展。

这样,厂商无需再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于自有销售体系和渠道体系的建设和维持,也不用与竞争对手、其他渠道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可以专注于产品与技术的提升。客户也可以减少对外的接口,更专注于自身能力的建设与提高,专注于产品和技术的效果,以及自身需求的细化。而渠道平台作为搭桥者,既手握客户资源,又将触角深入到各个厂商,只需专注于产品整合和维系客户关系。平台价值凸显下,名利两不误。

然而,在短期内,安全行业很难建立这样的产业链,一是在于短期利益无人可以割舍,“水浅王八多”这句话看似嘲讽,实则无奈。二是还没有一个强如百度,又有国家帮忙公开背书(安全行业与其他不同,没国家背书干不来这事)的渠道平台能担此重任。憾之,幸之。

憾在没有这样的产业链,这样的生态圈,大家还是摆脱不了在小水潭中撕咬挣扎的命运,安全行业仍没有建立一个能让所有厂商共存共荣的良性循环,甚至与我们的对手黑产们还大大不如。

幸在这样的产业链没出现,却代表着大家都有机会。看看阿里云构建的云安全生态圈,谁都知道,大阿里不会对小打小闹有兴趣,必然有着深层次的考虑。与绿盟、安恒的合作,生态渠道策略的不断调整,用聚安全强势积累企业客户资源等等举措,无不彰示着大阿里的野心在未来那片“星辰大海”。再看看启明星辰最近的举措,和天际友盟、微步的合作,加上广泛的渠道、客户资源,也似乎打定主意借助威胁情报这一入口,打造一个由启明主导的威胁情报生态圈和产业链。还有乌云网,利用众测模式打造的漏洞渠道平台已成气候,甚至可以说是最接近百度模式的渠道平台,其想法和经验也值得学习和思考。

当然,关于一个渠道平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监管,怎么保障各方利益,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可以留待大家再讨论。

最后,我希望,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安全行业能有个真正依托供需关系建立的成熟产业链,带动着整个行业的共同繁荣,能让我们这些在行业内混的人不再觉得苦逼。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