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个人的一些当前认识,欢迎多沟通。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一】、对小团队做新产品,如果分析团队的能力不能做到第一第二不如不做。
这么些年来,看到了很多的半成品或者7、8成品的“产品或工具”,很多人手里都堆了扫描器等等工具,但是市场拼到最后就是几个排名靠前的产品。尤其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idea很容易获得,真正竞争的就是团队的能力,如果综合分析不能做到前三觉得就不如不做。重新找有竞争力、有差异化的东西来做。
理想状况:真正看到方向,快速集中精力积累发展,在趋势到来的时候具备先发优势,同时能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快速持续改进。
【二】新产品切入的时机点
就新产品而言,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看,对于大公司来说,一般的切入点是B点,即技术稳步爬升期,大公司资源丰富,有拳头产品保证生存,对新产品在看到能稳定产生收益前全力投入,最后能做到市场的第3也是不错的,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能有收益。有拳头产品占据市场第1,其他的新产品能进前三对于大公司而言是个不错的策略。
对于很多小公司而言,创新需要有先发优势,在技术萌芽期就需要介入。技术成熟度曲线的A点。有先发优势才能在细分市场做到第一、第二。 技术的前期投入是没有立即的收益,这个时候政府支持、风险投资就起到很大的作用。确保能度过生存关而进入到能实质产生收益的阶段。
【三】、聚焦细分市场,围绕核心竞争力,合作的模式来做平台。
在强调用户体验的时代,单一的产品或平台确实很难有效满足用户的需求,做自己最擅长的,其他的找合作伙伴合作,能够最快速的形成整体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至关重要。市场竞争大部分时候拼的就是时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呈现等等,很少有一家能完全做的了,通吃也真没必要也没能力,从细分看,
做采集的可能有集成商或服务商A来完成实施工作;做存储的有擅长存储的B来做;做分析层的需要有懂业务、了解安全的服务商C来完成,数据的呈现又是专门的团队或开发商D来做。
在国外做工具(平台)厂商、做实施的服务厂商分的是很开的,在国内厂商都习惯纵向、横向什么都能干,其实都不专业。不过现在国内的做平台的也在不断的合作。
市场充分细分,合作共赢,快速满足用户需求。
【四】、对项目要有整体链条的视野
对企业来说,一个idea或一个概念或一个项目,整个环节如果70%或80%没有想通的话,最好不要去市场上忽悠,忽悠有时候确实是浪费了用户的精力消耗了自己的内力。比如用户从了解到买单要走5步,第1、第2步走的好真不代表第5步能走的好。往往中途项目夭折。
理想状况:对项目要有整体链条的视野,要有节凑,从第1到第5步都规划好。
用最近看到的一句话做结束语:莫以战术的勤奋掩饰战略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