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技术性的文章看多了茶余饭后看看历史感受下情怀,篇幅有限后续会持续跟进,暂且写到80年代。
•1837-MorseTelegraph摩尔斯电报
在19世纪30年代和19世纪40年代由莫尔斯(1791年至1872年)和其他发明家开发,电报彻底改变了远程通讯。它的工作通过在站之间铺设电线传输电号。除了帮助发明了电报,莫尔斯开发的代码(他的名字命名)的分配一组点和线,以英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并允许跨电报线路复杂信息的简单传输。1844年,莫尔斯派他的第一个电报消息,来自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经1866年,电报线路已铺设横跨大西洋,从美国到欧洲。虽然电报已经由21世纪开始,通过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替换掉出来的广泛使用,它奠定了通讯革命,导致了后来者的创新。
•TomStandage的书’TheVictorianInternet’-维多利亚的互联网时代
请参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Victorian_Internet
这本书描述了电报的商业,军事和社会沟通,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互联网的现代用途。书包含了一些不寻常的故事,有关夫妇如何通过社交坠入爱河,犯罪分子是谁,通过电报抓,等等。当然也包含了情报早起制作或使用复杂文本的编码和缩写俚语,既需要网络安全专家,也揭示了使用网络犯罪,黑客私人通讯等等。这也就是后来全球卫星网络、移动无线网络,互联网的起源。
•1939–BletchleyPark布莱切利园
布莱切利园(英语:BletchleyPark),又称X电台(英语:StationX),是一座位于英格兰米尔顿凯恩斯(MiltonKeynes)布莱切利镇内的宅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切利园曾经是英国政府进行密码解读的主要地方,轴心国的密码与密码文件,如恩尼格玛密码机等,一般都会送到那里进行解码。自恩尼格玛密码机被破译后,布莱切利园所收集到的军事情报一概被代号为ULTRA;尽管现今有部分人对这些情报的功用提出质疑,但普遍认为,ULTRA除帮助了盟军外,还提早结束战争。
•1944–WWIICodebreaking二战时间的密码破译(Bombe)
Bombe是二战时期的一台高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密码破译。Bombe演化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Bombe系列破译不列颠制表机公司(BTW)制造,而该机传入美国后,另一家更著名的制表机和穿孔卡片机公司也开始生产Bombe,这就是当时还没有成为蓝色巨人的IBM。
•1946–GCHQ英国监听机构国家通信总部
政府通信总部(英语:GovernmentCommunicationsHeadquarters,缩写为GCHQ)是英国的情报机构和国家安全机关,向外交大臣负责,惟不隶属于英国外交部。和英国安全局(MI5)、秘密情报局(MI6)一同受到联合情报委员会(JIC)的领导。主要职责是向英国政府和军队提供信号情报和信息保障。政府通信总部的前身是创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政府密码学校,于1946年进行改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迁入布莱切利园,进行对德国英格玛机的破译工作。
•1946–TechModelRailroadClub技术模型铁路俱乐部
铁路模型技术俱乐部(英语:TechModelRailroadClub,缩写为TMRC),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团体。创立于1946年,他们的HO轨比例,是为了让模型火车自动运作而设计的。因为他们是骇客文化形成的最主要推手,因此也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铁道模型俱乐部。当然里面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约翰·麦卡锡。
•1947–CIA美国中央情报局
中央情报局(英语: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简称CIA,中文方面简称中情局)是美国主要的情报机构之一,主要任务是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它也负责维持大量军事设备,这些设备在冷战期间用于推翻外国政府,例如前苏联,和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反对者,例如危地马拉的阿本斯和智利的阿连德。中央情报局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中央情报局是美国情报体系中,唯一一个独立的情报部门,其地位和功能相当于英国秘密情报局(俗称军情六处)和以色列情报特务局(俗称摩萨德)。
•1961-美国全国侦察办公室(NRO)
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NationalReconnaissanceOffice,NRO),位于美国维吉尼亚州,是美国的16个情报机构之一;负责为美国政府设计、组装并发射侦察卫星。[2]并协调、收集和分析从中央情报局以及军事机构的航天飞机、卫星收集到的情报。[3]该机构得到国家侦察计划(外国情报收集计划的一部分)的拨款。该机构是国防部的组成部分之一。国侦局和相关太空、情报机构密切合作,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中央情报局(CI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IA)、美国战略司令部、海军研究实验室等高级机构。负责运作在世界各地的地面站,用于收集并发布来自侦察卫星的情报。
•1952–NSA美国国家安全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英语:NationalSecurityAgency,缩写:NSA)是美国政府机构中最大的情报部门,专门负责收集和分析外国及本国通讯资料,隶属于美国国防部,是根据美国总统的命令成立的部门。又称国家保密局(CentralSecurityService,CSS)。是美国情报机构的中枢,包括信号情报(SignalsIntelligence,SIGINT),信息安全(InformationAssurance,IA)产品和服务,管理电脑上网操作行为(ComputerNetworkOperations,CNO)以获得对于国家和同盟国更有利的决定。
•1952–Israel’sUnit8200以色列密码战自卫队
以色列的8200部队相当于美国的国安局,也是以国防军中规模最大的独立军事单位,被情报专家认为是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网络间谍部队。2010年它用蠕虫病毒Stuxnet成功让伊朗的浓缩铀设施瘫痪。去年,以色列出口的网路安全产品价值超过60亿美元,首次超过军事硬件。在军事、商业和学术界高度一体化的以色列,8200堪称最著名的商业品牌,更是青年人才的孵化器。色列的高科技安全产业有一颗跳动的心脏,它就是8200部队。很少有其他国家的军事机构与学术界和商界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这是一种三方互惠互利的关系。去年,以色列的网络安全产品———功能是保护企业、银行和政府免于黑客、骗子和间谍的侵扰———的出口超过60亿美元,首次超过以色列军工硬件。今天,人口仅800万的以色列却占有全球10%的网络安全市场,在经过多起高调的黑客事件———比如塔吉特百货和索尼被黑———导致被黑公司的CEO下台之后,安全产品的销售额迅速增长。以色列凭借活跃的创业文化,早已成为世界风险基金的首选投资目标。
•1971–时尚先生杂志EsquireMagazine专题报道了盗用电话线路
全文地址:http://www.historyofphonephreaking.org/docs/rosenbaum1971.pdf
更多信息请查看视频’TheSecretHistoryofHacking’-秘密窃听的历史,自从那以后有了NSA的监听计划。
•1975–HomebrewComputerClub家酿计算机俱乐部
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是一个早期的计算机业余爱好者组成的俱乐部(从1975年3月5日到1986年12月)。俱乐部中的部分成员跻身进入了企业家的行列,其中包括苹果公司的创办人,他们在硅谷发扬科技文化。受该俱乐部的影响而拍摄成了一部电影——硅谷传奇俱乐部的两位两位人物斯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耳熟蓝翔
•1981-ChaosComputerClub混沌计算机俱乐部
西德电脑间谍案也表明,如同60年代的青年文化一样,80年代以来的电脑文化也是一种全球性现象。此案的作案人员全部是年轻人,他们仍在为自己无法无天的“牛仔”精神而自豪,但他们实际从事的却是盗窃和出卖信息的勾当。这是对黑客文化的巨大消解。在欧洲大众眼里,黑客就是横行不法的电脑罪犯,和60年代~70年代的早期美国黑客形象相去甚远。1984年,32岁的程序员沃·荷兰(WauHolland)在汉堡成立了混沌计算机俱乐部(ChaosComputerClub)。沃取“混沌”之名是为了耸人听闻,实际上,俱乐部组织严密,等级森严,并且有坚定的信仰。沃是一个激进主义者,相信政府和其他大机构无权干涉人们的生活,但个人却权获取一切信息。他和俱乐部成员打击的是由权威机构所拥有和运行的电脑系统,这些机构总是无视个人的存在。因此,像沃这样的黑客总把自己想象成现代罗宾汉。也许有些矛盾的是,俱乐部一方面迎合德国人对法律与秩序的偏好,另一方面又试图宣扬个人自由。沃争辩说,如果黑客打入计算机系统,那也是为了揭穿西德当局“系统无懈可击”的谎言。黑客活动可以暴露电脑安全的不足之处,并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1984年他和混沌俱乐部干出一件大事,以证明他的理论的价值。混饨俱乐部中,有一位自称“潘戈”(Pengo)的活跃的黑客,打扮引人注目:长长的头发染成了黑色,并用大量的摩丝使之在头上高高耸起;腰间缠着粗重的链条,脚上则套着黑色军靴。这个朋客打扮的年轻人本名叫汉斯·胡布纳,他怀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成为全世界最杰出的黑客。
•1983–Wargames《战争游戏》
在《战争游戏》(Wargames)中,一个自恃聪明过人的男孩想方设法地要证明自己的智商要高过任何一个成年人,结果却险些将整个世界毁于一旦。(MatthewBroderick)是一个疯狂的电脑游戏迷,一次他不经意地闯入了N.O.R.A.D.的一个绝对机密的电脑系统中。接着,马修便开始在机器上运行他最喜欢的游戏“全球热核化战争”。而此时五角大楼正伺机发动一场真实的战争以消灭一些危险分子,并把使用核武器的生杀大权完全交予了这台电脑控制;一旦核武器的发射被启动,其控制进程将是不可逆转的。不幸的是马修对此一无所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马修便和政府高级官员达布尼·柯尔曼(DabneyColeman)一起与时间开展了生死般的竞赛,他们必须赶在电脑把炸弹发向苏联之前改变指令。最后,电脑的一条特殊指令终于将这一场千钧一发的灾难化险为夷。很多电脑天才也是受此影响
•1984–2600Magazine黑客季刊
《2600精选:一个黑客的奥德赛》是一个致力于黑客袭击,恶意破坏和信息自由的杂志。在线版本在www.2600.com中可获取。游荡于网络小道,冒险、制造恶作剧,在某些情况下寻找他人的财宝,仿佛是互联网的地下侠客,黑客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这样一种形象。其实,这种背负精神包袱的业余爱好的理由同互联网本身一样多种多样。EmmanuelGoldstein是黑客的圣经——《2600》杂志的主编,1984年,他创办了黑客季刊《2600》,成为交流黑客信息的交换站。迄今已经20多年。EmmanuelGoldstein从70年代在大学期间便跟踪黑客的足迹,是2600的编辑和合伙创始人,83年由于电脑攻击校园而引起FBI的注意,是黑客头目大会—HackersOnPlanetEarth(94年开始举办)的早期组织者,他对于黑客界的故事和内幕了如指掌,可以说《2600》记录了黑客的演变。61**8的报道也是其中之一。